当前位置主页 > 云南新闻 >
热门搜索:

版纳植物园从老挝引种的螫毛果首次开花

昆明在线     发布时间:2018-12-14   

讯 通讯员毛延佳 郑林丽 2002年,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老挝引进螫(shì)毛果种子9粒,播种后成活3株,现定植于综合二区,今年首次开花,这是螫毛果在国内的首次开花记录。

螫毛果,牛栓藤科,原产地为中国海南和东南亚地区。说到螫毛果的学名,不得不提到2个人,一个是葡萄牙人昂·德·洛雷罗(1717-1791),另一个是美国人埃尔默·德鲁·美林(1876-1956)。洛雷罗是一个传教士兼博物学家,常年活动于东南亚地区,其中有35年时间是在交趾支那(今越南南部)度过,他在那里教数学和博物学,于1790年出版了专著《交趾支那植物志》,首次描述了螫毛果。因为洛雷罗在植物学上的重要贡献,许多物种被命名为“loureiroi”来纪念他,甚至有一种恐龙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洛雷罗还是第一个葡萄牙古生物学家。洛雷罗在他的专著中为螫毛果取了一个独立的属名。

直到1922年,美国植物学家美林才将这个属合并到现在的螫毛果属。美林也是杰出的植物学家,他一生采集植物标本一百多万份,发表植物新种超过3000个,是当时亚太地区的植物权威。

螫毛果植株形态变异较大,如果有攀附植物,会像藤本一样攀爬,茎可长到25米长,不能攀附时就长成灌木甚至小乔木。螫毛果这个中文名来源于其果实上扎手的毛,据《马来西亚植物志》记载,螫毛果的种子可以食用。

记载显示,螫毛果虽然在我国海南省有分布,但网上仅搜到一份华南植物园的标本记录,是李泽贤1696年在海南万宁市六连谷采集的,此后再无该种的记录。海南的这份标本来源是否有误、鉴定是否正确、如果有分布是否已经野外灭绝这几个问题,还需进一步考证。

编辑:钱嘉榀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