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云南新闻 >
热门搜索: 富民  晋宁  宜良  嵩明  安宁

走访普洱市孟连县芒信镇海东村龙帅小组曾受助学生叶而
想在村里办幼儿园让孩子们入学前会讲汉语

昆明在线     发布时间:2017-03-30   

  叶而一家合影 ■ 都市时报实习记者 张昊哲

  北京7旬老人寻找22年前资助过的7名云南孩子·追踪

  “如果条件允许,我想在村里开个幼儿园,让村里的孩子有更多学习机会。”叶而有这样的想法,源于22年前自己受助的经历。22年前,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希望工程”项目,将北京的蒋光辉老人和云南的10名学子联系在一起,10个孩子的人生,因此有了更好的转变。

  普洱市孟连县芒信镇海东村龙帅小组的叶而,就是其中一个孩子。如今,叶而(小学上学时,老师根据发音将名字登记做叶欧,后办理身份证时登记做叶而)已经成婚,家里的日子在慢慢变好,而蒋光辉老人的善举,一直让她念念不忘。

  生活

  一家5口住在一起 温馨和谐

  叶而家所在的普洱市孟连县芒信镇海东村,离县城20多公里,开车需半小时,道路多为盘山公路,村里人每次进城都会搭乘村里仅有的两辆车,车费6元/人。叶而小时候进城,完全要靠双脚走,2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几个小时。有时为了赶时间,天不亮就得起床,借着月光进城。

  叶而家的房子在半山腰,是栋平房,连上客厅共5间房。客厅里有一台电视、一组沙发、一张桌子。屋外没围墙,叶而说,没必要建围墙,村里人关系很好,大家晚上睡觉都不锁门。

  海东村很多人家建起了一层的砖房,砖房外刷白石灰,瓦顶是颇具本民族特色的尖角顶。叶而说,这多亏了国家政策,精准扶贫,给每户补助了4万元钱,用于建新房。

  叶而家下面是一个牛棚,里面拴了20多头水牛,它们是龙帅小组全体村民耕田的“帮手”。叶而家的三头牛也在其中,牛群平时由叶而的母亲和她7岁的儿子小爽照看。

  22日下午3点多,劳作后的叶而回家休息。因常年劳作,她的皮肤晒得黝黑、身材苗条,头发有些自然卷。快到晚饭时间,一家人陆续回来了,家里人和叶而一样,皮肤都晒得黝黑。

  小爽将牛拴在牛圈后,找叶而要水喝。小爽身材瘦小,看上去活泼可爱。小爽跟叶而讲着本民族语言,时不时向叶而撒娇。小爽想喝饮料,叶而拒绝了:“小孩不能喝这些,会影响长身体。”叶而说完,给小爽倒了杯白开水。

  村里的小学只能上到3年级,去年,小爽到入学年龄,夫妻俩把小爽送到县城读书,租了房子,由外公照顾。小爽班里有50多名学生,小爽的成绩排在第六名,“只要你能考第一名,妈妈就带你去北京看蒋爷爷。”叶而说。

  再过几日,小爽就要回校上课,一个星期只能回家一次。叶而有些舍不得,“只要孩子愿意,读到哪里,我们都供。”叶而说。

  晚饭在院子里吃,叶而的父亲喜欢喝酒,每顿必喝,这让一家人很担心。面对儿孙的关心,老人摆摆手说:“习惯了,不喝吃不下饭。”

  晚饭后,叶而和丈夫到小学教室学普通话,同来的还有不少年轻人。

  生计

  种植甘蔗茶叶 基本能维持家用

  2月,农家人开始忙碌,早上天还没亮起床,7点到甘蔗地,晚上天黑了才回家。为省时间,叶而家的早点和午饭都是带到田地里吃。

  今年叶而家种了20亩甘蔗,眼下长势正好,就快要收割。砍了甘蔗,叶而还要给家里的水田种上水稻,一亩水田,叶而要用一天半的时间来插秧。

  一吨甘蔗拉到糖厂,能买400元,一年能卖四五万元。除去成本,能赚个一两万元。加上茶叶的收入,一年能赚四五万元,基本能维持家用。

  叶而上小学时,甘蔗一吨只买五六十元,一年的收入在2000多元,除去成本所剩无几,家里的水田稻谷产量不高,不够一家人吃一年,卖甘蔗的钱一部分还得用来买大米,叶家三兄妹的学费因此成了难题。

  初中毕业后,叶而主动承担起小组妇女工作,组织妇女们开展活动,“闲暇时,组织大家在村里跳舞,村里来人了,由我去接待。”这是叶而作为妇女干部的工作之一,2014年,叶而跟县上申请了4000元钱,带着龙帅小组的妇女们到西双版纳游玩,不少没出过远门的妇女们,很是开心。

  心愿

  让孩子们上学时能讲汉语

  叶而很期待与老人见面,希望老人能来孟连县、海东村游玩,尝尝家乡菜、喝喝普洱茶,呼吸云南的新鲜空气,如果有机会,叶而也希望能到北京看望蒋光辉夫妇。

  叶而很感谢蒋光辉的资助,她想将这种爱心传递下去,将来有条件,就在村子里办幼儿园,让村里的孩子上完幼儿园再去上一年级,“村里的孩子大多直接上一年级,不会讲汉语,加之离家较远,一些孩子学习跟不上,部分孩子就选择辍学。有机会上幼儿园,教孩子讲汉语,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辍学的孩子可能会少些吧。”叶而说。

  即使开办幼儿园困难重重,但叶而表示会坚持下去,一有条件就开始实施。

  ★回忆

  “蒋光辉”3个字

  比自己名字写得还工整

  现在的日子忙碌而充实,闲下来,叶而总会想起小时候的事。

  哥哥主动辍学

  让她和弟弟得以上学

  叶而7岁时,到了上学的年龄,但因家里贫困,加之父母认为女孩子少读点书也没关系,叶而没能去学校上一年级,留在家里放牛。看着哥哥背着书包上学,叶而很羡慕。

  上完一年级后,哥哥辍学回家,哥哥说,读书太无聊,想回家放牛。哥哥辍学,叶而有了上学的机会,此时,叶而已经11岁,是一年级里年龄最大的学生。“我想,哥哥是将读书的机会让给了我和弟弟。”叶而说。

  考虑到叶而家的情况,班主任叶老师对她很照顾。“上一年级的时候,叶老师教我们写了补助申请。”叶而说。

  叶而家离海东村完小约有三四公里,平时吃住都在学校,只有周末才回家。每个周末,叶而就带着弟弟,背10公斤大米、两个南瓜或冬瓜到学校。老师会根据学生所带的大米和蔬菜给他们兑换饭票、菜票。姐弟俩常常还没到周末就用完了菜票,接下来的日子只能吃白米饭。“小时候,学校的饭菜多是冬瓜汤、南瓜汤,青菜汤配酸菜。”叶而回忆。

  从二年级开始,叶而就得到了蒋光辉的资助。班里还有另外几名同学也得到了其他人的资助。一天中午,正在教室写作业的叶而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她第一次从班主任口中得知,资助自己的人叫蒋光辉,北京人。

  老师一笔一划教会叶而写“蒋光辉”3个字,并让她将这个名字背下来,“长大后,不要忘了这个名字,有机会找到他,当面道谢。”

  就这样,叶而一有空就练习书写“蒋光辉”3个字,比自己的名字写得还工整。

  初中后失去联系

  叶而两次想过去找蒋伯伯

  得到资助后,班里的同学相约给资助人写信,“蒋爷爷,这个学期我考了班上第10名。蒋爷爷,你要注意身体……”书信的内容多是汇报成绩、问候身体。遇到不会写的字就求助老师,或是用汉语拼音代替。写完信后,大家把它交给班主任,由班主任寄给资助人,每次收到来信,再由老师念给大家听。

  在蒋光辉的回信中,多是叮嘱叶而好好学习。通过书信,叶而知道了北京是个很大的城市,有天安门、故宫等景点。蒋光辉寄来的信,每一封,叶而都将它保管起来。最近几年搬家,不小心弄丢了。

  一直到小学6年级,叶而都得到蒋光辉的资助,小学毕业后,家人用省下来的钱供叶而和弟弟上了初中。上初中后,叶而还和蒋光辉有过几次书信来往,最后一次因地址错误,信件被退了回来,“蒋伯伯搬了家,新的住址不知道,从那以后,就断了联系。”叶而说。

  叶而想过到北京寻找蒋光辉,但大人告诉她,北京很大,一不小心就会迷路。去北京也需要一大笔钱,叶而暂时放弃了这个念头。

  初三时,家里经济条件拮据,弟弟主动提出让姐姐继续上学,自己辍学回家,帮助父母干农活。初三毕业后,叶而收到了思茅艺术学校的录取通知,但因家里条件不允许,叶而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来到孟连县城打工,供弟弟上学。

  在县城,叶而在一家饭店做小工,洗碗、上菜、捡菜……一个月有400元工钱,自己留一部分,给家里寄一部分。1年后,叶而跟表姐到缅甸的赌场做了牌手,一个月能赚600元,有了积蓄的叶而再次想起去北京的事,但因没人陪同,叶而再次放弃找人的念头。

  2008年,叶而回到海东村,并结了婚。婚后,夫妻俩贷款盖了现在的一层小楼房。去年,夫妻俩还清银行贷款,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同村的一个朋友在北京工作,让叶而夫妇到北京玩,叶而心动了,再次燃起寻找蒋光辉的念头。今年2月份,叶而夫妇还未来得及去北京,就看到了蒋光辉老人在寻找自己的消息,这让她激动了很久。

  ■ 都市时报记者 汪雨春

相关报道:

北京7旬老人寻找资助过的云南孩子:7名已找到5名

北京7旬老人寻找22年前资助过的7名云南孩子·追踪

北京7旬老人寻找22年前资助过的7名云南孩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