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云南新闻 >
热门搜索:

云南沧源:一村一策“领跑”脱贫攻坚

昆明在线     发布时间:2018-12-27   
近年来,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按照“组织强、党建强、产业强、经济强”的目标,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为全县打造出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样本。

资料图:羊肚菌

糯掌村:羊肚菌种植走出致富路

“我去年带头试种5亩羊肚菌,本来没抱多大希望,没想到竟有6万多元的收入,真是太意外了。”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民族乡糯掌村羊肚菌种植大户赵永华满脸幸福地说。

糯掌村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的行政村,全村275户1056人,常年来没有支柱产业,农民群众收入极低,在县、乡、村的共同努力下,引进企业,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实体+农户”、“党员+农户”的方式,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动员党员和带动贫困户种植羊肚菌,第一年全村共发展种植户41户168人,种植羊肚菌80亩,鲜货产量达7020斤,干货库存200.35斤,实现经济收入96万元,其中,群众收入57.6万元,户均实现增收1.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

“去年,我带动3户贫困户一起种植羊肚菌,没想到周期短、见效快,3户贫困户全都脱了贫。”糯掌村党支部书记扎四乐滋滋地说,农户看到羊肚菌的经济效益,尝到了甜头,决心今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让小康路越走越宽。

资料图:翁丁村

翁丁村:“党建”+“旅游”双提升

翁丁,坐落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民族乡西部的群山翠屏间,是目前云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近400年的建寨历史,干栏式的茅草房下生活着传承了4000多年佤族文化的阿佤人民,是集自然观光、民俗体验和民族文化传承为一体的承载千年文化的回响地,吸引着国内外游人、学者纷纷前往。

“近年来,来翁丁体验农家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北京、德国、法国、瑞士、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的客人都有,虽然有的语言不通,但他们来到这都非常喜欢。”翁丁村民杨建国表示,每到翁丁节庆活动,一位昆明老大爷都会带着朋友来两、三次,十五年来都这样。而且每次村民到昆明看病,找这位老大爷联系医院和医生,他都非常热心帮忙。

依托独有的民族和文化旅游资源,翁丁村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党建+旅游”新模式,以支部党员为骨干组建翁丁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完善“公司+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动党员带头引导景区贫困户盘活闲置房屋资产和剩余土地,开办农家客栈和农家小卖部,变“死资源”为“活资产”,不断规范景区管理、产品开发、村落提质、旅游服务等,走出了一条党建水平与旅游产业“双提升”的发展新路子,不仅带动了群众发展,也提供了村民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据了解,2017年底翁丁村农家乐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13家,一天可容纳110个游客入住,实现旅游收入1572万元。

和平村:壮大集体经济“领跑”脱贫攻坚

2007年以前,沧源自治县勐省镇和平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无集体收入,村委会账目上仅有81.02元,并负债10余万元,村容村貌脏乱差,社会风气一直得不到好转,群众没有主心骨,大批优秀青年外出打工。

为增强内生动力、改变外界对和平村的看法,和平村“两委”积极成立甘蔗产业协会,带领群众发展和种植甘蔗产业,以“委员+自然村+党员、党员+农户”“企业+基地”的联动联运模式,实现“种、砍、运”一条龙有机管理。同时,围绕推进产业发展、盘活资产资源,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抓实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依托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村庄整治等项目,规范原有的村集体土地,将2600亩集体地登记在册,通过“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出租给企业,群众为企业打工,并跟着发展产业,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带动整个村的产业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目前,和平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45.72万元,累计存款235万元。和平村还出台了意见,提高村组干部待遇,大家谋事的劲头更足,团结踏实干事的氛围更浓。

同时,和平村还率先争做人居环境提升的“践行者”,拿出村部分集体收入,购买了1台垃圾车、40个垃圾桶,专聘人员统一对垃圾进行清运和管理,保证寨子干净、整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投入80万元安装人畜引水管道,投资建设高价值水果种植基地120亩,扩修进村硬板路4.5千米,修建村民小组硬板路1.1千米,新建活动场所5个,奖励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90余人,让广大农户走在幸福路上、齐头并进奔小康。

记者 杨之辉 通讯员 赵淑芳 叶晓萌 赵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