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云南新闻 >
热门搜索: 富民  晋宁  嵩明  宜良  安宁

【砥砺奋进的五年】河边瑶寨新面貌

昆明在线     发布时间:2017-07-01   

记者 戴振华

讯 走进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只见一条由山间蜿蜒进村的水泥路正在紧张施工中,村民们正忙着建盖和装修新房,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地处偏远的河边村是一个瑶族聚居的寨子,过去在勐腊县不仅以穷出名,而且懒散也格外出名。54户村民中有12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文化素质偏低,交通落后,村民一直住在石棉瓦顶的简陋木板房中,甚至还出现全村先后有28户村民离开寨子,搬迁到8公里外的公路边去搭建简易房居住的情况。

如何解决村民“要我脱贫”的思想问题,使其产生“我要脱贫”的愿望,成为能否彻底改变河边村贫困状况的关键。为此,当地党委、政府相关人员来到河边村,深入调研寻求脱贫良方。最终确定将河边村作为脱贫攻坚试点村寨,并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原院长李小云教授合作,成立“勐腊小云助贫中心”,利用其人才资源优势,对村民展开贴身服务,量身订制和实施河边村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攻坚计划。

通过多方的会诊把脉,当地党委、政府找到了“交通制约、缺乏产业”的贫困症结,同时看到了河边村具有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优势。于是,一个以党委、政府为总指挥和主力军,具有人才资源优势的“勐腊小云助贫中心”充当出谋划策“军师”,“挂包帮”单位县委政法委和乡镇密切合作服务到最后一公里的精准扶贫机制就此形成。

通过整合专项扶贫、兴边富民、产业扶持等项目资金,勐伴镇党委、政府决定投入2100余万元资金,对河边村进行进村硬化道路的修建,为村民改造住房、村内道路、排水沟、饮水等基础设施,并发展小耳猪、黄牛养殖和珍贵林木种植等项目,动员已经搬迁出去的28户村民返回村寨重建新房。

“勐腊小云助贫中心”从全国各地招募来建筑设计、项目规划、产业发展的专家和志愿者,分批来到河边村与党委、政府派出的驻村工作队员入户开展工作。同时根据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的规划定位,将村民的新建住房统一设计成瑶族干栏式建筑,既突出民族特色,又融入现代风格进行打造。具体规划一楼和二楼为村民自家居住,三楼单独设计修建成一间舒适温馨的“瑶族妈妈的客房”,为发展“嵌入式”休闲旅游打下基础。

在新房建设中,每户村民只能聘请一至两名师傅,村民必须跟着师傅一起学习建房的手艺并投工投劳,以提高村民的主动性,并让村民学到一技之长。为了让村民转变思路,勐伴镇在河边村先后成立了“河边村发展工作队”和“河边青年创业小组”两支骨干队伍,以互助的形式,带动和帮助村民一起发展生产、创业脱贫。

“河边青年创业小组”的青年人,在李小云教授的带领下前往河北、北京等地参观学习;“挂包帮”的勐腊县委政法委多次对村民进行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到发展较好的村寨参观学习,让村民对休闲式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有了直观的感受。与此同时,由12名村民组成的“河边发展工作队”在“小云助贫中心”的指导下,注册成立由村民自主管理的土特产电商销售平台,将本村生态鸡蛋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北京、上海等地。

“造血功能”的培育,很快就让村民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

近日进村采访时,村民小组长卢学明一脸喜色地带着记者参观他家的新房。今年4月,他家“瑶族妈妈的客房”已经为他带来了全村第一笔旅游收入。两名外地游客在他家吃住两天后,留下了1000元钱满意而归。看在眼里的村民们羡慕的同时,加快了建房的进度,也期望早日挣到钱。

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土鸡蛋,村民黄元周家半年时间已经有了2000余元的收入。他说,过去村里希望他让出部分宅基地作为村寨公共用地,他不仅不答应,还处处唱反调。如今尝到了甜头,他不仅积极配合村里的工作,而且会帮着做别人的思想工作。

“如今的河边村,再也不是过去那个集体活动连派个工都叫不动人的‘落后村’了。”村支书李福林告诉记者,去年村里有4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村民们闻讯后自发凑了2400元钱,贴补这4名孩子上学。现在村里无论是组织修路还是挖沟渠等义务劳动,都是一呼百应,村民们干劲十足。

“以后要把生态蔬菜种起来,把深受大家喜欢的瑶族粑粑和瑶族豆腐做成产业。”李福林信心十足地表示,路子已经找到了,今后要带领全村脱贫奔小康。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