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云南新闻 >
热门搜索: 富民  晋宁  嵩明  宜良  安宁

中国记者红河行见证移民新生活

昆明在线     发布时间:2017-06-28   

讯 记者李红鸾 5月24日至26日,“感动中国--中国记者眼中的云南移民‘美丽家园--小康库区’之红河行”大型采访活动在红河蒙自市启幕,来自中央、省市二十多家媒体,通过实地采访,将红河州各县市的移民工作亮点展示给世人,对长期以来给予红河州移民工作大力支持的云南省移民开发局所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倾力贡献作了精彩解读和报道。

综述:红河大地上的移民足迹

“红河州建成和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26件,建成小型水库457座,坝塘2500座,总蓄水量达11.07亿立方米;建成和在建大中型水电工程10件,小型水电站150座,总装机容量达265.24万千瓦,初步形成了供水、灌溉、防洪、排涝、发电等水利水电产业体系。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目前,全州共有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人口54574人(其中:水利移民47173人,水电移民7401人),普查登记小型水库移民人口近2万人。”在5月24日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红河州移民开发局局长朱布红的介绍,彰显了该州移民工作对水利水电工程作出的巨大贡献。

近年来,红河州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移民开发局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会致富”的移民工作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有关移民安置、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统筹兼顾移民安置与后续产业、移民后期扶持与脱贫致富奔小康“两个协调”,全力打基础、兴产业、促增收、解贫困、奔小康,全州移民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以来,全州累计完成移民投资23.19亿元,其中:移民安置投资16.67亿元,移民后期扶持投资6.52亿元,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594个,受益大中型水库移民54574人,连带受益(影响)人口38.5万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增收产业不断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小康步伐更加稳健,移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取得这些成效,源于红河州先后出台了《红河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管理实施细则》、《红河州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意见》及相关管理办法,并将移民开发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把移民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联动机制,做到有机构议事、有部门理事、有人员做事、有资金办事。2016年,州人大常委会还对全州移民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和审议,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红河州始终坚持“先移民、后建设”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移民搬迁,把移民搬迁安置与新农村建设和“美丽家园”建设结合起来,与精准扶贫、区域发展结合起来,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将安置点尽量布局在县城、集镇、园区周边,同步考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实现移民搬迁与推进城镇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绿色生态发展相互促进。

红河州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规划走”的要求,坚持把后期扶持和产业发展规划与政府的发展规划在高度上相融合,与当地的资源禀赋在广度上相结合,与移民的诉求意愿在深度上相切合,切实找准移民产业开发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移民后期扶持发展规划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频共振、同步落实、精准发力。在扶持的方向上,既突出抓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大项目,又注重抓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的小项目。在扶持的重点上,根据投资政策,结合项目缓急,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花小钱、办大事”,办普惠移民的实事,解移民急需解决的难事。

“不撒胡椒面、不平均用力,有特色、成规模、重效益”是红河州实施产业扶持发展的基本做法。以红河州百万亩高原农业示范区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打造了蒙自枇杷、蒙自石榴、弥勒葡萄、泸西高原水果、石屏蓝莓和建水蔬菜、马铃薯、花卉等23个移民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同时,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策”产业发展方案,因地制宜,因势而谋,在海拔800米以下河谷带,带动发展热区果蔬、花卉等产业;在海拔800-1600米半山区,带动发展高原果蔬、梯田红米、特色养殖等产业;在海拔1600米以上高山区,带动发展经济林果、林下经济和山地畜牧业,各种特色产业在移民村里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为移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了强劲动力。

红河州一直积极探索“市场联动、龙头带动、政策推动、行政发动、移民主动”的产业化发展新路子。牢固树立移民资金是民生资金、是“高压线”的风险意识,坚持用制度管人理事,认真执行项目法人、招投标、施工监理等制度,通过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和投资审批中介超市,切实规范移民后扶项目监管,加强移民系统内部稽查审计和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的跟踪督查、审计,确保了移民资金的高效安全和扶持项目的效益凸显。

“‘十三五’期间,红河州拟新建中型水利工程15件,小(1)型水利工程40件,新增总库容2.6亿立方米以上;新建水电站工程10件,新增装机容量60万千瓦以上,新增移民3万人以上,全州移民总人口将突破10万人。”朱布红介绍,目前,红河州已编制完成了《红河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规划实施项目356个,规划总投资90261.74万元;编制完成了《红河州大中型水库建档立卡贫困移民脱贫攻坚工作方案》(2016-2020年),规划实施项目279个,规划总投资90802.37万元。下一步,红河州移民开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红河州委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以大中型水利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后期扶持和移民信访维稳工作为重点,紧紧围绕移民工作“1234”工作目标,即:紧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个目标”,完善长效发展、阳光运行“两大机制”,建设小康、美丽、平安“三个库区”,狠抓项目、管理、稳定、作风“四项工作”,千方百计维护广大移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移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库区经济发展上新水平、公共服务质量上新台阶。

红河州副州长鞠云昆对该州移民工作作出了这样的评价:红河移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蓬勃发展的第11个年头。11年来红河移民开发工作取得的新业绩、新成果、新经验,对推动全州脱贫攻坚,助推全州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红河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场硬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蒙自:小枇杷做成大产业

蒙自县种植枇杷历史悠久,所产枇杷具有果大,味道清香鲜甜等优点,在同类产品中属于优质品,一直深受各地消费者喜爱,枇杷种植已成为当地移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蒙自市现有移民人口8615人,移民主要来源于庄寨水库、菲白水库、五里冲水库、长桥海水库、马堵山电站,移民安置区涉及全市8个乡镇59个村民委员会317个自然村。

2013年根据省建设“美丽家园·小康库区”移民文化新村要求,蒙自市委、市政府把永宁村作为“美丽家园”建设试点,市移民开发局抓住美丽家园建设与移民新村建设契机,围绕“亮点示范、移民受益、功能齐全、作用互补、资源共享、做美村庄” 的建设思路,同时落实扶持政策,多方整合资金,总投资概算5230万元,市级整合资金4530万元,移民资金700万元,通过产业发展,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

芷村镇位于蒙自市东南部山区,辖11个村委会。127个自然村,总人口3.7万人,芷村镇属于庄寨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有移民1801人,属典型山区大镇。目前,枇杷种植4.5万亩,共涉及种植户约6000户,庄寨水库片区种植约1万亩,种植户达1000户,是该镇最大枇杷产业种植基地,区域特色产业化效果显著。

结合当前正在推进的脱贫攻坚,芷村镇将继续扩大枇杷种植规模,加强种植力度。在目前的种植基础上,将继续加大庄寨片区的枇杷种植规模,在庄寨片区形成枇杷连片种植,使这一区域上的所有种植点全部都栽种枇杷,形成真正的连片规模,种植规模达15000亩;成立该地区专业的枇杷“种植+管理+经营”合作社,甚至可以成立自己的电商平台,提高经济效益。

弥勒:移民安置探出新路

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10年以来,弥勒市坚持“吃透政策、把握原则、做好后扶、服务移民”工作思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扎实推进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设,及时准确兑付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促进农村移民安心生产、幸福生活。

弥勒市移民开发局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整合土地资源,兴建蔬菜大棚,硬化生产道路,探索出一条适合移民后期扶持产业发展的新路子。目前,投资407.5万元(移民专项资金100万元、移民自筹307.5万元)硬化东红移民村生态果蔬种植基地生产道路2000米,基地共发展大棚400个,年经济总产值达500万元;在向阳移民村打造具有产业特色的葡萄种植基地1000亩,年经济总产值达1200万元。

其中,东红移民村采取“观念+技术+基地+农户+合作社”模式,打造后期扶持产业生态果蔬种植基地,探索出一条适合移民后期扶持产业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共发展生态果蔬大棚400余个。时下,大棚生态西红柿成熟并陆续上市,按照亩产7吨、市场均价2.2元/公斤计算,200亩生态西红柿可为东红移民村创造经济效益300余万元。

弥勒市久益村是一个特例。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了弥勒市章保村委会久益村。村民告诉记者,“久益村的村名就是为了纪念1991年搬来的日子,没想到,现在我们村又发生了新变化,年轻人到附近的工业园区打工,家家住进小洋楼,公共道路硬化到家门口,电线、光缆、通讯网络全部入地,将来还要建污水处理设施呢。”每当说起这些,村民的眼里满是藏也藏不住的欣喜。从山区迁到坝区,再从农村快速融入新型城镇化,久益村在国家、省级移民扶持政策的接力带动下,成功实现“二级连跳”。

泸西:移民村成大众羡慕对象

泸西县利民移民新村的建成和水井子移民新村的大兴土木,在泸西县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移民新村成了大众的羡慕对象。

“这个村子建设成这样真是太漂亮了!移民局真是会做事!”记者在采访期间不止一次听到村民这样说。不少村民则满脸喜悦地说:“现在我们村子都被人羡慕了,别村的人来我们村都会说:想不到这个小村子建设得这个好!”听到村民这样讲,我常常笑着逗村民说:“当年不想搬迁到这点的人家,现在来看看肯定后悔死了。”

白水塘水库是泸西县钓鱼人最集中的水库,白水塘水库后面有个风景秀丽的水井子村,村子为白水塘水库建设整体搬迁安置的移民村。据了解,在村子边建了一些水泥大砖的临时房屋又搭了一些帐蓬,原来的房子几乎全村都被拆除了,挖掘机和运土车正在已拆除房屋的地基上工作着,傍边的平地上堆着大量的钢材,钢材下料机在隆隆响着。村民们讲,当这些钓鱼人向他们了解到整个村子将拆除后按照统一的设计样式每家都建盖一幢别墅,并将建设完善的公共设施时,钓鱼人都会情不自禁地用羡慕的口气说,水井子村真幸运,自然环境又好,又将是家家都住别墅。我知道,那些钓鱼人羡慕水井子村的原因是村子右依青山,左傍水库,新建的别墅群将掩映村子周围的绿树林中,自然风景配上人文环境,整个村子将极为俊秀,是人们最宜居的环境。

个旧:让库区移民“移”出新生活

2007年5月,位于个旧市与金平县境内,年设计发电量13.14亿千瓦时的大型水电站——马堵山水电站正式破土动工。由于水电站库区产生大面积淹没,个旧市涉及4个乡镇的1441人面临搬迁,其中蔓耗镇小蔓堤、保和乡麻玉田两个村子需要整体搬迁。

安居、交通、就业……个旧的决策层深知,离开了这些基础性的民生问题,移民的幸福生活只能是空谈。为此,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各级移民部门都高度重视,举全市之力,聚万众之心,纳各方之策,全力实现马堵山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的目标,最终形成了“党委统一引导,政府全面负责,移民部门综合治理,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良好局面。经过各方多年的共同努力,到2013年底,个旧市基本解决了马堵山水电站建设遗留问题,移民开发工作从移民安置阶段全面转入了移民后期扶持阶段。

个旧市的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得到了省、州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近几年年来,个旧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一村一策 整村推进”的要求,因地制宜地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行动方案,充分利用前期补助和后期扶持政策,通过完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改造移民居住条件,建设起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移民新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移民新村在产业发展方面,正逐渐形成特色种植、设施农业、劳务产业、乡村旅游“四大致富产业”体系,确保了移民群众发展有基础、增收有保障、致富有路子。

小蔓堤移民新村,是依托红河水上产业发展起来的一座移民新村。如今,走进村里,只见干净整洁的街道,一幢幢具有傣族风情的小楼,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这里就是蔓耗镇小蔓堤村。通过实施马堵山库区移民安置工程和做美村庄、“美丽家园”建设,小蔓堤村村民已经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2015年,作为红河州州级做美村庄的示范点,蔓耗镇党委、政府在“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小蔓堤村民风民俗进行深入考察和研究,并融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对小蔓堤村的46户村民的房屋进行了提升改造,将其建成了具有傣族特色的移民新村。

通过“美丽家园”建设,小蔓堤村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对今后的产业发展,村民们也有了清晰的思路,有的村民想通过新建的水上码头发展运输业;有的村民计划依托库区发展水上娱乐产业;还有的村民在自家新建的房屋内开起了农家乐。

为充分展现小蔓堤村涅槃之后的风采,盘活蔓耗及红河沿岸旅游资源,2016年4月16日,市移民局联合相关部门在小蔓堤村举办了主题为“个旧红河谷 魅力小蔓堤”的首届傣族泼水节。活动吸引了上万名游客的参与。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游客感受到了小蔓堤村浓郁的民族风情,进一步提高了小蔓提的知名度。

贾沙乡阿邦村是个旧市另一个傣族聚居村。由于建设马堵山水电站,村里很多村民都成了失地农民。阿邦村不等不靠,积极组织村民发展集体经济,建起了采沙场,采沙场每年可以为村民带来将近55万元的经济收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阿邦成为了一个天然“大棚”,村民们积极发展反季蔬菜种植,取得了不错的收益,逐步走上了增收致富道路。村民刘有林说,今年四季豆收成好,可以收入好几万块钱。

得益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阿邦村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今年又修建了观光栈道,成为该村打造观光旅游的一大亮点。阿邦村名木古树众多,在栈道上即可看见河面。“阿邦历史悠久,河边的每一棵树都有故事。游客来到村里,可以到河边钓鱼、烧烤,可以在栈道上观景。就算到村里转转,也很美。”阿邦村党总支书记陶光明介绍。

到阿邦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不仅带动了餐饮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自马堵山水电站建成之后,数十公里长的电站库区,不仅崛起了一个个交通便利、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欣欣向荣的移民新村,而且使广大移民真正实现了从贫到富的华丽转身,移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4000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7000元,翻了近一番!移民新村的群众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创造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红河:让避险解困助推精准扶贫

在省、市移民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红河县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水利部审批纳入试点建设范围,成为云南省解决大中型水库库区和安置区特殊困难移民突出问题的6个试点县之一。

从那时开始,红河县就如何以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为抓手,扭住“四个结合”全力推进移民工作。始终坚持“移民为本、移民为重”的理念,紧紧围绕“库区长期稳定、工程顺利施工、移民平稳搬迁、经济长远发展”的工作目标,把移民工作作为解决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来抓,为实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稳步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日前,记者走进红河县,感受到新移民的新日子。

据介绍,红河县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和印发宣传材料、微信宣传等形式,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移民群众宣传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政策,有效维护和保障了移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了移民群众参与避险解困试点项目实施的热情和积极性。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红河县移民开发局成立了避险解困试点项目督查组,按照开工一个、监管一个,竣工一批、验收一批的原则,每月进度进行一次督查,并针对督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要求施工方按期整改,确保试点项目的质量。同时,严格执行预算管理、用款申请制及县级报账制度,按照“资金安排到项目,支出核算到项目”的要求,及时下拨项目资金,建立在建项目和竣工项目资金使用备查账户,及时掌握资金使用动态,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

走进红河县俄垤村委会普施村,平整的街道上,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复式洋房映入眼帘。街道旁,农贸市场、统一规划建设的猪圈、公厕、篮球场、排污沟一应俱全……锯木声、敲钉声此起彼伏。“现在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装修,争取能够过年住上新居。”红河县移民开发局相关人员介绍,“在移民搬迁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政府引导、村民自主的原则,以每户新建住房扶持7.5万元为标准,为村民提供帮扶。”

红河县移民局安置科科长李为周告诉我们:“针对特困移民存在的居住环境不安全、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贫困等问题,局里通过整合各方面政策、项目,采取搬迁安置、完善设施、产业扶贫、培训就业等措施,加快解决水库移民特殊困难问题,努力改善特困移民生产生活。像老人这种情况,我们在平时就多走访,帮他安排点力所能及的活计,再加上国家固定的补助,老人的生活是没问题的。”

为了让移民搬得出,住得美,红河县始终把移民工作作为落实解决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工作来抓,坚持“移民为本、移民为重”的理念,紧紧围绕库区长期稳定、工程顺利施工、移民平稳搬迁、经济长远发展”的工作目标,主动作为,以“人口、产业、公共资源”聚集为核心,按照“统一风格、统一标准、统一公共设施”的要求对安置点进行规划设计。把水库移民避险解困与“美丽家园”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针对俄垤水库特困移民存在的居住不安全、生存环境恶劣、生活困难等实际问题,深入调研分析,提出综合采取搬迁安置、完善设施、产业扶持、培训就业等措施,实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截至目前,红河县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已由中央投入资金2788万元,省级投入资金2788万元,移民群众自筹和整合部门资金2400多万元,完成投资量的94%,其中俄垤村委会规垤海村和普施村两个村共完成房屋建设233户,村内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700万元,各项工程基本完成;在老旧危房里居住了10多年的宝华乡俄垤村委会规垤海村和普施村两个村的309户共1394名移民,已大部分搬进了新居。

“新家搬进来了,可是以后的出路在哪里?总不能守着漂亮的房子受穷吧?”这是大多数移民的疑惑。如何让新移民“能发展、能致富”,成为党委和政府的当务之急。

在省移民开发局和有关部门的安排协调下,一个个产业发展的方案出台了。根据移民安置区各村的具体情况,红河县组织干部深度挖掘移民脱贫潜力,逐村逐户“把脉会诊”,选定产业发展方向,打造产业扶持开发亮点,让群众看见实实在在的效益,以示范的力量带动整体的提升;以村干部引领、能人示范,从各村挑选出一些有“资、扶、投”实力和“传、帮、带”能力的致富能人、党员代表和人大代表,组织他们到自然条件相当的周边乡镇考察学习;依托明白人、带头人“带”贫困户,让安置区移民看到发家致富的途径,尝试扩大种植丹参、养殖梯田鸭等规模;积极联合畜牧、扶贫、交通等各相关部门,争取支持,进一步整合各部门资金用于移民后续产业发展,通过实施一个移民新村项目,建成一个产业基地,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种下的油桃树明年就可以挂果出售了,以一亩地种植50棵油桃计算,一年下来有好几千块钱呢。”俄垤村委会副主任李时珍告诉我们,“村里还在村旁空地上统一建盖了猪圈,每家都有一个,费用由政府出,鼓励村民发展养殖。”“我在蒙自的一个工厂里面做手机组装的工种,一个月可以拿到3000多块钱。”回家休息的村民李再友说,移民学驾驶执照谋创业,政府还补贴3000元,请县里农科站的技术员到村里传授种植知识、成立专业合作社,由村民选出的致富能人在外找销路,派出外出务工联络员,及时查找外地的招工信息传达到村里。在发展产业方面,红河县做出了很多尝试。

元阳:移民新村新生活

从2006年至今,10余年的时间过去了,经过多少移民干部和移民群众的辛苦付出,在元红二级公路上让人驻足留恋的,是红河州元阳县崭新的移民新村。元阳县南沙镇大沙坝村委会大沙坝村和桃园村委会景圣村作为远迁异地安置的傣族移民村寨,被人们亲切的称为“金孔雀栖落的家园”。

记者在这里看到,新建成的移民新村,完善了花坛设施、路灯安装、文化墙、沼气池和水冲式厕所,实现了新村布局优化、民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的新景象。大沙坝移民新村土地肥沃,大力发展热带水果、冬早蔬菜种植,经济效益可观,优质的水稻和松软的香蕉及芳香四溢的芒果、荔枝、菠萝等水果远近闻名。景圣移民村则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按照“公司+基地+移民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枇杷产业及餐饮、修理、民族服饰裁缝、傣族竹物纺织品和百货店,最终发展“宜居、悠闲、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旅游目的地。自从美丽家园建成后,移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美化家园的热情高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瓜果飘香。全村兴业才能到致富,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移民群众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多年来,元阳县移民搬迁工作主要涉及南沙、马堵山水电站和丫多河水库,移民人口2620人,其中移民动迁人口383户1535人。一是南沙水电站库区淹没影响涉及南沙镇和马街乡2个乡镇7个村委会16个自然村791人,只涉及生产安置,不涉及移民搬迁安置;二是马堵山水电站库区淹没影响涉及南沙、嘎娘、逢春岭、上新城、小新街等5个乡镇16个村(居)委会,其中,移民搬迁安置涉及3个乡3个村委会4个村民小组以及1个开发区和蛮板江边街303户1289人,于2010年5月搬迁至南沙镇大沙坝村、逢春岭乡蛮板村、上新城乡蛮堤新村三个安置点;三是丫多河水库工程建设移民搬迁涉及南沙、马街2个乡镇4个村委会12个村小组,共70户290人,于2014年12月搬迁至丫多新村(景圣村)安置点。

根据水利水电建设涉及的移民搬迁和安置,元阳县移民开发局按照打造“美丽家园、小康库区”新型移民村作为移民工作的目标,把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奔小康”作为移民工作的职责所在,并按照“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移民管理体制以及“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发展方针,紧紧围绕年度移民工作目标任务,抓住重点,整体推进,团结协作,克难攻坚,各项移民工作取得了很好成效,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持续保持稳定,为水库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开创了全县移民新村的新生活。

开远:让移民生活越来越好

开远市宜民社区是大庄水库搬迁安置新成立的,几年前,社区已完成民房建设186幢,村内道路宽敞、环境幽雅。按照建“美丽家园 幸福社区”的指导思想,宜民社区广大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如今,走进宜民社区,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搬进社区的居民生活有了新变化,有了新生活。

据介绍,动迁结束后,为进一步提升改善了搬迁移民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居住环境,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2013年投资110万元完成了宜民社区土地整理项目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投资260.3万元完成宜民社区1200余亩优质稻基地建设;投资2000万元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顺利启动,惠及大庄、龙潭、宜民社区5000亩土地;投资146.6万元完成龙潭村、宜民社区、龙溪村卫生室提升改造等标准化建设项目,完成宜民社区至克金寨机耕道硬化工程。2015年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正式启动,经过精准识别宜民社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21人。按照“一年脱贫、三年巩固”的要求,实行建档立卡动态化管理,做到“一村一策、一组一方案、一户一办法”,市级下派挂包帮单位4家,帮扶干部5人,扶贫工作队员2人。通过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脱贫计划,共计发放产业补助资金18550元,截止至目前脱贫2户10人。

2016年宜民社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896.78元,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和务工:大春种植水稻、小米辣、蔬菜,小春种植包谷、冬马铃薯、蚕豆等;州内务工人数20余人,省内州外务工人数10余人,省外务工人数10余人,主要工种为建筑工,农忙时到市内附近村寨做临时帮工,每人每日收入为80—120元。2016年宜民社区成为市级“美丽家园”示范点和社区化改革标杆,宜民社区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村)。

宜民社区系开远市移民搬迁社区之一,为推动全市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按照中央省州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美丽家园,小康库区”这一主题,在统筹城乡改革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将宜民社区确定为农村综合改革实施重点村,通过创建推行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先行先试。努力把宜民社区建设成为一流、示范、典型的搬迁社区,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新的经验。

编辑:钱嘉榀责任编辑:徐婷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