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昆明资讯 >
热门搜索:

山脊上的传承 82载的斗牛盛会

昆明在线     发布时间:2019-02-19   

斗牛场上的角斗。记者郭兴荣/摄

讯(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8月7日,立秋。

大片的玉米地里,玉米穗子弯下了腰身。

这是张春议一年中最喜欢的季节。作为一个庄稼人,即将迎来一年的丰收。而作为一个乡村“斗牛士”,立秋这个大日子也是他一展身手的好时候。作为滇源街道三转弯村的一分子,每到立秋,张春议都要参加苗岭秋园斗牛花山盛会,斗牛、对歌、吃酒、举办篝火晚会。斗牛,是这个盛会中最有看头的一个环节,平日里在田间耕地的黄牛们到了竞赛场上便剑拔弩张,以角相对,一定要争个输赢出来。

在这个离昆明最近的苗族村寨里,秋园斗牛花山盛会已经有了82年的历史。而这里,也在2013年被列为盘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圈。

一家四代人的斗牛“秘籍”

张春议家的斗牛史,得从“老爹”那一辈算起。

“其实最开始村里组织斗牛比赛,是为了把十里八村的乡民们召集在一起,告诉大家要开始封山育林,不可再毁林开荒,让土地好好休整一下。斗牛,是那时候人气最高的活动,大家一听有斗牛比赛,就都来了。”张春议介绍。而现在,斗牛成了三转弯村的一张文化名片,每年的秋园斗牛花山盛会,都有六七万人来到这里,看斗牛、参加篝火晚会、品尝特色小吃、购买苗族服饰。

自小看着“老爹”养牛、斗牛,现在,50多岁的张春议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能手,时常有和他一样的“乡村斗牛士”来找他切磋,讨论养牛、斗牛技术。后院的圈里养了3头大黄牛,最壮的一头有七八百斤重。而最厉害也是唯一一头有名字的“小怪兽”,是张春议最疼的一头牛。在不久前的火把节,这头乳白色“小怪兽”在对决时把自己的一只牛角给怼断了,因此没能参加今年的秋园斗牛花山盛会。对于一头斗牛而言,这是它的武器。“我姑爷一看,当时就软下去了。”张春议拿起牛圈外的半截砖,招呼“小怪兽”过来,帮它做按摩。“小怪兽”满意地“哞”了一声。

张家养牛,是有“祖传秘籍”的。

“从选牛的时候就很讲究了,一定要选那种腿短、耳朵小,看上去扎实的小牛。牛的体型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还是它的个性和人的个性合不合拍……”这些看上去颇为一般的“秘籍”,是张家四代人总结出来的。

斗牛的饲养也颇为讲究。尽管这些乡村斗牛在不比赛的日子里也需要下地耕作,但到了比赛前一两个月,“伙食”就要开始进行调整,“每天草料里都要加白面,讲究一些的还会加鸡蛋,让斗牛调养身体。”

一场8小时的“绅士”鏖战

虽然“小怪兽”没上场,但张春议的另两头牛并未缺席。主力没了,张春议今年的斗牛比赛成绩并不出彩。

最终,在8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后,本地牛(黄牛)组别第一名由富民县白水井村牛主张绍春夺得,杂交牛组别第一名由五华区新田村牛主朱绍杰夺得。

没人能说得准到底哪头牛会赢。尽管体型差异很大,但一头有着坚毅目光的小黑牛在直视一头体型壮硕的大黄牛40多秒后,后者掉头开跑,即便被牛主用绳子套住牛角也拖不回来。小黑牛就这么赢了。

当然也有剑拔弩张的时刻,两头实力相当的牛一对上眼,立即就被激怒了,以角相对,陷入决斗状态,这时候就看谁底盘稳、力气大了。当然也有受伤的时候。来自富民的乡村斗牛士王天富随身背着的解放包里,就放着一小包草药。他很担心自己那头不到5岁的小黄牛会在赛场上受伤。

下午4点,仍未轮到王天富的牛上场。但赛场上有一头牛把牛角抵出血来了。王天富和他的牛坐在坡地上,用一根长棍给牛挠痒痒,“这样它会放松点。”从早上10点抵达,已经过去了6个钟头。人累了,牛也乏了,但还得保持抖擞的精神。王天富掏了点草料出来。比王天富来得早的人还有很多,富民的、禄劝的、曲靖的、楚雄的……一大早,这些参赛斗牛就坐着小货车,顺着盘山路来了。近百位“乡村斗牛士”集中在三转弯村的空地上,把牛拴好,喂饱粮草,削尖牛角。

随着比赛的进行,决斗渐渐激烈了起来,穿着苗族服饰的观众们不时发出叫好声。

王天富的小牛终于上了场,淡定地取得了胜利。但这只是第一轮比赛而已。“斗牛赛都是车轮赛,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一般来说,快的话要四个钟头,慢的话七八个钟头才能最终决出冠亚军。”张春议介绍。

张春议是三转弯村村支书,他站在山坡上,望见另一头搭起来贩卖羊汤锅等各类小吃的棚子,售卖苗族服饰、苗绣产品的摊位,他看着那些拿着“长枪短炮”对准斗牛场的游客,充满了希望:“我们正着力把这个苗岭秋园斗牛花山盛会打造成我们的文化名片,在传承祖辈留下来的民俗的同时,也给老百姓找到一个致富增收的新渠道。”

编辑:文丽荣责任编辑:徐婷